北京警方提示:这类电诈案件被骗金额最大,需格外警惕!
10月28日,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召开新闻发布会,对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进行专门通报。刑侦总队政治处主任李小燕介绍,从全市电诈案件整体情况看,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被骗金额最大,案件总量占比7%,但被骗金额占被骗总金额的38%。此类案件多高损,在被骗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中,近七成都是此类诈骗,其中以婚恋交友方式引流的又占65%。
李小燕介绍,今年以来,依托“专业 机制 大数据”新型警务运行模式,北京警方大力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各项措施落实,持续保持了全市电诈警情和损失同比“双下降”势头,返还群众被骗资金6.53亿元。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的成案时间最长,从诈骗分子首次接触受害者到受害者报警,平均36.7天。受害者以中老年人为主,46岁以上的占六成,60岁以上的占二成,年龄最大的男性和女性均88岁,多数有专业投资理财经历。
据介绍,在此类案件中,诈骗分子首先在社交平台精心打造“理财师”“投资导师”“投资分析师”“金融理财顾问”等人设,然后通过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股票、外汇、期货等投资理财信息,特别是“内部消息”“高收益低风险”等信息,引诱受害者主动上钩。精准锁定目标受害者后,诈骗分子会让其加入“特定投资群”,投资群成员通常除了受害者之外均为犯罪团伙成员扮演,诱导受害者安装vpn类或云手机类的诈骗app,并在上面进行投资。在群内,诈骗分子频繁晒高收益行为煽动,受害者往往会按照要求通过银行转账、线下取现金交给指定人或者购买黄金邮寄至指定地点、第三方消费等方式激进投资。最后,诈骗分子会以“登录异常”“服务器维护”“银行账户冻结”“违规操作”“缴纳税费”“项目崩盘”等理由阻止受害人取现,并要求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解冻。诈骗得手后,受害者会被直接“拉黑”。
中国银河证券财富管理首席策略顾问秦晓斌介绍,近几年,市场出现了不少以投资理财为名,实为欺诈或非法集资的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现象。辨别合法与非法,关键是要把握“金融是特许行业、必须持牌经营”这一特征。投资者可以从机构与业务、人员与规范、账户与资金、产品与服务、平台与工具等方面进行甄别。
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安全保卫部经理郑壹介绍,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案件转移资金的特点有:一是诈骗分子在诱导受害者提高网银或手机银行转账额度后,才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大额转账汇款,通常诈骗分子是受害者未曾有过交易记录的陌生对象;二是诈骗分子在诱导受害者通过atm分多次取钱、赴网点柜台大额取现、购买实物黄金等方式取出个人存在银行大量资产的过程中,会专门教授受害者以各种理由、话术应对银行柜员的涉诈风险排查或者公安机关的询问,将取出的现金或黄金交给他们的同伙。
郑壹提示,凡现实中未见过面的网友、网恋对象、荐股大师、投资老师等,承诺能够获得“高额”投资回报,让您将存在银行的资产,通过转账汇款、取现金或买黄金等方式转出或取出的,要谨防遭遇电信网络诈骗。如遇上述情况,可及时向银行及公安机关咨询。